七教网
 
 | 首页 | 校园 | 教学 | 德育 | 文书 | 读书 | 论文 | 考试 | 分享 | 站务 | 
 v 您现在的位置: 七教网 >> 德育 >> 学生德育 >> 正文
 
 

2011清明节:清明节主题黑板报手抄报材料
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网络    点击数:2470    更新时间:2011/3/28

■引入

       [清明]

清明时节雨纷纷,

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?

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  ■释题

1、清明: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含有天气晴朗、草木繁茂的意思。它在每年的4月4~6日间,正是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。

2、清明节:清明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事季节,也是24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,又称“清明节”。作为节日,它又包含了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

   ■清明节简介

  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、降雨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,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。

   清明节,又叫踏青节,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。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,正是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、百花盛开的时节,也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。

   但是,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。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,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  ■清明节由来

  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   ■清明节习俗

  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扫墓俗称上坟,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。

   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。

    清明节,又叫踏青节,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正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。

   直到今天,清明节祭拜祖先,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。

  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,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,以锻炼身体。因此,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,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,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。

   荡秋千

  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。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为秋千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做成。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

   蹴鞠

   鞠是一种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。相传是黄帝发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。

   踏青

   又叫春游。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三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。

   植树

   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自古以来,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。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“植树节”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1979年,人大常委会规定,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   放风筝

  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象闪烁的明星,被称为“神灯”。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  ■ 清明节食俗

   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,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。

   吃青团子

   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。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“浆麦草”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,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,然后开始制作团子。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,在包馅时,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。团坯制好后,将它们入笼蒸熟,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,这便大功告成了。青团子油绿如玉,糯韧绵软,清香扑鼻,吃起来甜而不腻,肥而不腴。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,正因为如此,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。

   吃馓子

  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。“馓子”为一油炸食品,香脆精美,古时叫“寒具”。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,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。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:北方馓子大方洒脱,以麦面为主料;南方馓子精巧细致,多以米面为主料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馓子的品种繁多,风味各异,尤以维吾尔族、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。

   吃清明螺

   清明时节,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,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,最为丰满、肥美,故有“清明螺,抵只鹅”之说。螺蛳食法颇多,可与葱、姜、酱油、料酒、白糖同炒;也可煮熟挑出螺肉,可拌、可醉、可糟、可炝,无不适宜。若食法得当,真可称得上“一味螺蛳千般趣,美味佳酿均不及”了。

   此外,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、蛋糕、夹心饼、清明粽、馍糍、清明粑、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。

   ■清明节传说

   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流亡途中,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。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,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,当重耳发现肉是从介子推的腿上割下的时候,流下了眼泪。

   十九年后,重耳作了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。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,劝他面君讨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他打好行装,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。

   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寻一个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

  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。便赐老柳树为“清明柳”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

   ■在闽南地区清明节有什么习惯?

   放纸鸢:惠安人扫墓,长辈常带儿童同行,纸帛而外,儿童又自携一纸鸢,在山间旷野曳放,筝声泱泱,到处可闻,像这样点缀于麦浪松涛之间,其情景又别有一番风味。

   吹麦箫:惠安人在这日还有吹麦箫的。方法是:摘田里的麦秆,揉其颈,口吹有声,在杨柳晓风紫陌红尘中,大有“箫声吹暖卖饧天”的景象。   

   食薄饼:祀祖的物品,多用薄饼以替代,于是就有食薄饼的风俗。什么叫做食薄饼呢?这倒也莫名其妙。其始自何人,何时发生此风俗,大家亦未十分明了。

   清明卷食薄饼的由来有不同的传说。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:明嘉靖年间,同安县人李春芳的孙女嫁给金门人蔡复一。蔡公务繁忙,夫人将鱼、虾、猪肉切丁,与香菇、冬笋、胡萝卜、豆干丝等拌炒煮熟,用面粉制皮,卷起这些馅料,让蔡公边办公边当饭吃,方便又可口。因为饼是老婆做的,人们叫“婆饼”。几经改制,婆饼之皮由厚而薄,谐音雅化为“薄饼”。

   薄饼分皮、馅两部分。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黏糊状,在加热的平底锅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,其薄如纸。馅分咸、甜两种,由蛋、肉、肝类、腊味、香菇及豆芽、韭菜、笋丝等熟料混合成的为咸馅;用炒熟的花生米碾碎加糖、葱等为甜馅。用薄饼皮将馅卷成筒状,再在薄饼表皮上蘸抹上可口的酱料即可食用,吃起来喷喷香。

   薄饼亦称饽饼、春饼、春卷、润饼。据史料记载,漳州地区的《清明节竹枝词》云:“三月三日天气长,祖祠祭罢共称觞。豆芽葱韭兼春笋,好卷新煎麦饼香。”清咸丰年间台湾诗人陈维英《清明竹枝词》云:“清明习俗本相同,祭祖由来是古风。春饼几家凭应节,纸鸢偶或幌高空”。连横的《台湾通史》卷二十三《风俗志·岁时》篇曰:“三月初三日,古曰上巳,漳人谓之三日节,祀祖祭墓。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。尝,春祭也。祭之饽饼,治牲醴,挂纸钱,归乃食之。饽饼以曲为衣,内裹蔬肉,炸油者谓之春饼。”可见,闽南与台湾两地清明卷食薄饼的风俗是相同的。

   制脚目[米果]:泉州人每在清明节以前,总要要些糕[米果],如丝豆[米果]咸[米果]等。其中有一种特别的[米果],便就是所谓“脚目[米果]”,这种[米果]是圆形,像小橡球一样大,因为像脚目,故叫“脚目[米果]”。制法:辗麦为粉,和冰糖调搅,然后制成丸状,入鼎炊之,熟后取食,亦颇适口。间有置些丝豆馅者,俗谓“清明日食此,可以增脚力”。此种“脚目[米果]”置久则坚硬,所以城内人也有叫做“铁子”或“大一炮丸”的。

   糊旗:泉州一到清明将近的时候,一般小孩子,年龄十岁以下的,都不约而同地向他们的父母索钱,然后用那些钱去买竹子、彩色纸、粉糊等等。纸剪成长方、三角形不定,糊于竹子上头,成为小旗,旗面所绘禽兽、花卉都很入时。你一枝,我一枝,握在手里,遍街遍山走来走去,好像是千百个兵士一样。祭扫祖先坟墓时,他们也要带旗子去闹一回。

   闽南侨乡的清明节,都有“前十天和后十天”的习俗,也就是说,在清明前十天或后十天,均可进行“上墓”、“墓祭”的活动。

   上墓的形式有几种:一是光到坟墓上“献纸钱”,不修整坟墓;一是要修整坟墓区域,有墓碑的,上面的字要用朱砂描红,而后进行献纸钱;还有一种叫“基祭”。这种“基祭”的仪式有简有繁。一般除了备办牲礼到墓地祭献外,还要举行“拜墓”,奏乐及宣读祭文等等。还有一种是“哭墓”。这是妇人因丈夫早逝或儿子夭殇,到坟墓哭啼。哭啼的语言,因事因人而别,啼哭时自成音韵,令人闻之感伤。

   除上面几种形式外,还有“柱祭”、“宗祭”、“姓祭”。

   “扫墓”、“上墓”所用的“纸钱”也别具一格。它是用五色彩纸裁成(约四五寸长,三四寸宽),中间镂以三至四行水波纹的曲线。

   祭祖:清明那一天,家家户户,都很早起来,预备香烛,煮几碗菜饭(或用三牲酒醴),祭祀祖先。等到晌午时候,就要行祭公祖的风俗了。公祖奉祀的地方,多在一乡一社间的“宗祠”、“家庙”。宗祠、家庙一遇到这日,祠庙门大都要开,凡该姓族属子孙成丁以上(娶过妻的),便可进入祠庙享用筵席。那家长乡老,也趁着这时节,讨论祠庙必要的事宜,所以他们认定这一天,为最重要的日子了。

   ■活动总结


《2011清明节:清明节主题黑板报手抄报材料》
来自[七教网www.qijiao.net]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 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  友情链接
   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
   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管理登录 | 
    Copyright© 2010 - 2024七教网_教师之家_淄博教师网_山东教师网_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生活水平!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果不慎侵犯了您的利益,请与站长联系(微信zibojiaoshi),我们会立即删除!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鲁ICP备15037360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