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 西门小学门户网版权所有 2009 

 

幼儿园教学论文:教与学,我们离孩子的生活究竟有多远

作者:桓台县马…  文章来源:桓台县马桥镇中心幼儿园  点击数1398  更新时间:2017/2/27 20:48:42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admin

教与学,我们离孩子的生活究竟有多远 ------幼儿园教学活动生活化的思考 于静  “当我想要你获取你想得到的东西,那么我就是真的爱你。当我想要你获取我想要你得到的东西,那么我就是在爱我自己,通过你。” ——《与神对话》 是的,我们一直在讲,如果真的爱孩子,那么就尊重与支持他的自主成长。但是,在工作中,我们的行动与观念却常常会脱节,所以,有时站在教师达成目标基础上的“教”与站在自身成长需要上的“学”,本该是快乐的融合,却会变成痛苦的纠结。我给你的是我想给你的,而不是你真正想要的,更多的关注了学习的结果,而忽视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与自信。尊重孩子的成长,就要创设出适合他生长的土壤,那么,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学会尊重孩子的生活。其次要科学地评价他生长过程中的现象与行为,不武断,更不会以偏概全,因为这些现象与行为和他们的年龄特点、生活经历息息相关。从2013年到2016年,我们幼儿园开展了《幼儿园课程生活化》的课题研究,期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:如何在生活中找教育?如何为生活而教育?近年来,学习故事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桥梁,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生活,关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,从而让我们“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”。相信孩子天生的能力,其实与我们传统的文化思想是相违背的,传统思想认为,小孩子生下来是一无所知的,大人若不教他,他什么也不会;所以我们会强调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重要性。而学习故事来源于新西兰,西方社会却认为,小孩子是生而知之的,即便大人不教,他们也会“无师自通”。 所以,学习故事让我们关注的是孩子能做什么,而不是不能做什么,关注的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自信与能力,而不是学习的结果。当然,不仅仅是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,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的颁布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,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,如果我们仍然抱着孩子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儿童观,如果我们仍然维持以教师组织引导以及评价的教学行为,显然是行不通的。 一则关于“教”的故事 一天,我准备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《小猪变形记》,一提“变形”二字,马上有孩子想到了孙悟空和变形金刚。于是,未读小猪,一场关于变形的讨论展开了—— “孙悟空会变形,能打败很多妖怪。” “变形金刚也能变形,还能变出很多秘密武器。” “那他们两个谁更厉害呢?”(此刻插嘴的我,很快成为孩子们攻击的对象。) “于老师,你好笨啊,他们两个一个是中国的,一个是外国的,怎么能比呢?”(对啊,有地域差距,两人碰不到一起,怎么能比较呢。也正是我的“笨”,给了孩子更自信的“教”吧。) “还有,孙悟空是古代的,变形金刚是现代的,见不到的。”(看来孩子们还没有喜欢上穿越剧,不知道有时空穿越一说。) “你们更喜欢孙悟空还是变形金刚?” 答案很不一致。好吧,既然如此,我们来辩论一下,到底是孙悟空厉害还是变形金刚厉害—— “孙悟空会变成小鸟飞,还会变成小鱼游。” “变形金刚能变汽车,还能变出武器。” …… “孙悟空会‘叫云彩’。”(这个说法很别致啊) “你想说孙悟空会腾云驾雾吗?”(适时地丰富幼儿词汇量,我觉得此时的做法是机智的,但同样招来反对的声音。) “我说的是,叫——云——彩。” 面对我疑惑的眼神,孩子的解释是这样的—— “如果不把云彩叫过来,怎么能踩着云彩到处去呢?” 当我用理所当然的理解纠正孩子的语言时,我被“叫云彩”的思维惊呆了。是啊,云彩可不是我们天天抬头就能看到的,莫非云彩也像出租车?可惜我从没留意过孙悟空在腾云驾雾前有没有朝天空招过手,但此刻我觉得孩子的想法非常有道理,也许孙悟空与云彩的沟通用了某种我们所不知的密码吧。作为成人,我们认为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,从来没去思考过它是否符合常理,而同样的内容,对孩子来说,却有着独特的想法和体验。生活,才是孩子真正的课堂。就这样,又一次被孩子的奇思妙想给征服,其实真正让我心折的是生活带给孩子们的直接经验又一次完胜“为教学而教学”带来的间接经验。当我想教给孩子“腾云驾雾”的词语时,殊不知孩子已经在思考事物联系的道路上,所以,在“教”与“学”的问题上,我们和孩子互为师长。 一则关于“学”的故事  《狐狸爸爸鸭儿子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绘本,这是一本充满爱与感恩的书,一只想吃鸭子的狐狸在经历了21天的艰难孵蛋过程后,却不仅没吃到肥嘟嘟的鸭子,而是被这只鸭子当做了“爸爸”,开始了养育小鸭子的生活,故事滑稽中溢满温馨。  当我觉得感情渲染的恰到好处时,便向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,“你们说,狐狸是办了件聪明事还是糊涂事?” 旭瑞:“狐狸当然办了件聪明事!” 我:  “为什么这样说呢?” 旭瑞:“因为它把小鸭子养大了,就会给生一群小鸭子,这样狐狸就有很多很多小鸭子吃了。” 面对孩子这样的表述,我该怎样去引导?本来充满爱与感恩的故事,此刻变成了算计与阴谋。当然阴谋不是来自于孩子的内心,而是来源于生活,所以孩子会跳出故事的情境,告诉我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,鸡鸭养来就是让我们吃的,童话里的事只是美好的幻想。怎么让孩子从书中找到这份美好,从而理解爱与感恩?我选择回到故事中的最后一页,不会游泳的狐狸腰间拴着绳子,手里拿着树叶,一脸宠溺的和小鸭子快乐嬉水。接下来是我与孩子们的对话——     “狐狸在做什么?”(游泳) “他喜欢游泳吗?”(他不会,所以不喜欢) “既然不会,他为什么还要冒着危险去游泳?”(因为要陪小鸭子) “你从狐狸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?”(开心、幸福……) “狐狸不怕危险,很开心的陪着小鸭子游泳,什么关系的人之间会做这样的事呢?”(很爱,很爱……)   “谁会像狐狸对待小鸭子一样,陪着你做你喜欢的事情?”(爸爸、妈妈) “爸爸、妈妈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把你养大呢?”(因为他们爱我。) “现在你们还觉得狐狸把小鸭子养大,是为了吃掉更多的鸭子吗?”(他把小鸭子当成儿子,所以不会吃他的。)从故事到生活,孩子们的经验扭曲了故事的原意,从生活到故事,让教学活动生活化,孩子们的学习便会更自然,尊重生活、尊重体验,无论怎样的学习,都是孩子们自主的发现。 一点关于课程生活化的思考 生活化、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,在《纲要》中反复强调儿童在生活中学习,在学习中生活。它既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,也体现在课程的组织上,它更应该深深地体现在教师的思想和意识之中。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,往往怀揣教育目标去传授知识、练习技能,却很少考虑孩子们学到的这些知识和技能会怎样运用到生活中,教育脱离了孩子的生活,便出现了认知和行为的脱节。区域活动作为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,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,以操作、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。相对于集体教学,孩子们更喜欢这样的活动,因为它提供了更宽松、更游戏、更生活化的互动式学习环境。然而,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,桌面、橱柜、地面经常一片狼藉,甚至阅读区内,好好的书籍变的残缺不全,“物归原位、收拾残局”,这样的要求不断的重复,效果却不甚明显。于是,我和孩子们谈话,究竟怎样才能保持整洁有序的环境?孩子们建议贴上小提示,提醒大家注意。提示的内容在和孩子们协商后由他们自己制作,孩子们自绘的区域活动公约被贴到了显眼的位置。但不久后,我发现公约的存在就像纸上谈兵,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,但在行动上却大打折扣。在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时,我被这样一段话吸引,“小孩子最好的先生,不是我,也不是你,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!”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对他全部“生活教育”理念的实现形式,也是他生活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探索的标志。于是,“我做弟弟妹妹的小先生”活动开展了,带弟弟妹妹一起玩,让孩子在生活中模仿,在模仿中学习,这种教育相对于我们成人的教育来说,是更自然的,更容易让小孩子接受的。对于大孩子来说,成了“先生”,他会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,“榜样”成为孩子控制自己言行的外动力,“责任”便成为孩子们约束自己的内驱力。请弟弟妹妹参观自己的活动室,陪他们游戏、画画、讲故事,更多规则是在孩子们一同玩耍中习得和掌握的,没有了说教,我们的幼儿教育是不是更符合生活化、游戏化的思想和理念?我们始终关注幼儿的“学”,但从教师主导的“学”转向幼儿自发的“学”;从特定活动中的“学”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、寻常时刻的、富有个性的“学”。这正是《纲要》与《指南》精神所倡导的,更是我们课程生活化的真实体现。       (作者单位:桓台县马桥镇中心幼儿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