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教网
 
 | 首页 | 校园 | 教学 | 德育 | 文书 | 读书 | 论文 | 考试 | 分享 | 站务 | 
 v 您现在的位置: 七教网 >> 论文 >> 中小学管理论文 >> 正文
 
 

周村区王村中学罗维玉校长写的《塑造面向生活的教育》

作者:周村区王…    文章来源:淄博教育信息网    点击数:1447    更新时间:2017/3/29
塑造面向生活的教育
 
 
    什么是好的教育?朱永新说:“好教育,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”。“在生活里找教育,为生活而教育”更是告诉我们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、新鲜内涵。
 
    5月23日,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青岛开幕。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,指出“当今世界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、生产、生活、学习方式,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。中国将通过教育信息化,逐步缩小区域、城乡数字差距,大力促进教育公平,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”。
 
    我们有理由相信,教育关乎生命、融于生活、适于终身,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。近年来,我校将办学理念定位为“让每个孩子享受最适合的优质教育”,这里的“优质”是指借助信息技术促进高效学与教,“适合”则是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,实施个性化教学,让学生不再是忍受、接受,而是“享受”,信息技术凸显了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,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,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特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,这才是最大的公平!
 
    一、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
 
    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,由于种种原因,部分老师有意或无意把学习给我们限定在课堂上,造成一种错觉只有在学校坐在课堂上才叫学习,使学习变得狭隘了。当信息技术融入到我们生活中,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,为学习者提供了受教育的多种渠道,它打破了现有课堂时间和学校空间的束缚,推倒了学校教育的围墙,同学们运用网络和个人终端进行常态化的学习,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,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,满足自主探究、合作交流、拓展延伸的需求,实现了“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”,也是我们教改所期望实现的“学习方式”的转变。
 
    案例一:
 
    在语文课《孙膑专题》学习中,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“走近孙膑”、“走近作者”,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等多个模块,同学们自主选择模块,然后借助网络搜集、整合、提炼、上传资料,共享预习成果;课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,自主选择一个模块或多个模块进行合作研讨、分析人物形象、上传研究报告,全班同学在交流、质疑中,产生了思想的碰撞,从而完成了对知识的重建、理解的提升;课下通过“三十六计”、“史记品读”、“王立群读史记”等经典阅读篇章模块,引导同学进一步了解这些经典作品。
 
    刘佳程同学在自主学习后,以孙膑的口吻与庞涓进行对话,他写到:“吾当年遭子嫉恨,施以膑刑,此乃子毁我耳;我因膑脚,故潜心于兵法,卒获有所成;因助忌赛马胜,于是忌进我于威王,遂得重用,后围魏救赵,于今日一役擒你,此乃天命也。是汝自大嫉才而至此。”
 
    这节语文课实现了“用网络——搜索资料,知人论文、借平台——交流展示,延伸拓展、读文本——以读带悟,加深理解、探人生——访古看今,借鉴学习”的教与学思路,使得课程成为教师依据学生实际而科学处理使用的资源,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,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,使得思维得到活化,学习品质得到提升。
 
    案例二:
 
    构建主义认为,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,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。总之,学生不是一张任教师随意涂鸦的白纸。因此,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现实为起点,做到因人而异、尊重基础、承前启后、因势利导。
 
   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,微课走进了我们的视野,它丰富了学习资源建设,颠倒了“信息传递”、“吸收内化”的次序,更充分地体现了学习过程的重构。它短小精悍,一个议题,一个重点,能够适应不同的学生,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,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,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。微课可以在课前预习、知识理解、拓展提升几个环节中单独或者是联合使用。
 
    结合微课教学的开展,我们还借助“淘题吧——自适应测评系统”实现自主学习效果测评,这种基于网络平台提供的“资源和工具”可以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反馈形成数据曲线,反映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和状态,从而把关注的中心由表面的学习成绩逐步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、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,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、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。这是教学模式上的变革,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,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之外,课前预习用到网络,课中学习用到网络、课后延伸也用到网络,这是为终生学习、自主学习做准备的教学,基于这样的信息化环境,能够最大限度实现“个性化学习、团队有效的交互”,从而变革我们传统教育条件下的学习,让学习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。这样课堂不再是教堂,而是成为一个以生为主体的学堂,教师不再将学生当成容器,而是作为生命对话的人,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,智慧被激活,潜能被激活,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,学生成为教室的主人、学习的主人、智慧的主人,课堂具有了生命的“声响”。这样的教育,才真正有了生命的意义。
 
    案例三:
 
    加德纳的“多元智能理论”告诉我们,学生各具禀赋。只要我们引导学生,帮助其挖掘出自己的才赋,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,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,就可以因势利导。因此学校立足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多元发展,组建特色发展社团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,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,具有强大的推动力。
 
    学校成立了学生合唱团、“花季”文学社、书法兴趣小组、科技社等社团组织,利用下午活动时间开展各种社团活动,倡导每一个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,掌握多项特长或本领,力求把学生塑造成有个性、有特长,上台就能讲、开口就能唱、抬手就能弹的高素质、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 
    尤其是学校借助齐文化的地域特色,编制齐文化特色课程,大力建设“齐竽笙韵”器乐队。学校投资近10万元购置了笙、竽、笛子等乐器、配备专业演出服、提供专业排练厅,选派专业老师进行训练,三年来器乐队小有所成。在周村区的小星星艺术节上获得器乐类一等奖第一名之后,曲目《胜利锣鼓》代表周村区参加淄博市百灵艺术节器乐比赛再次获得一等奖,并代表淄博市参加山东省器乐比赛,取得优异成绩,同时还参加了山东省23届运动会淄博庆功大会、淄博市体彩之夜公益演出等活动,均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。2013年12月,学校被淄博市教育局评审为“音乐器乐特色学校”。
 
    “齐竽笙韵”,奏出了王村教育的“好声音”。
 
    二、信息技术改变教师行走方式
 
    教师始终处于学校质量文化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,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起点,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,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,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,那么教育始终有一种缺陷。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已不能满足于记忆知识,更需要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,应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。所以,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育必然是一种“润物无声”的自我教育。
 
    1.完善“云平台”下的集体备课模式
 
    课堂是我们教育思想生长和实践的土壤,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才能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,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,在教学发展中求得不断拓展。
 
    为了使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中能够有效的把握教学,学校借助校园网不断完善“三备多优”的层递式集体备课模式。在备课中,先由教师个人初备,并把自己的单元备课上传到校园网,然后由同学科教师对主备人上传的备课进行修订,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,形成一个优化版本的备课;再在课前调查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三备,最后经过异步教学的锤炼,对导学案再做进一步修正完善,存入“云平台”。
 
    “云平台”备课使所有参与人员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,是实现教师协同工作、共同学习,开展便捷对话最有效的备课形式。这既是转变校本教研方式的努力,更是培育和提升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尝试。
 
    2.构建“互联网+”的数字化培训模式
 
    学校通过“线上”、“线下”的方式,从教学理念点拨、综合素质拓展、教学技能、教学设计、教学评价、教学实践等模块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,
 
    在线上:学校通过网络搭建的学习、交流、活动平台,教师将自己感兴趣和心存疑惑的问题发布到博客、论坛,向校内外有相同思考者求教,大家在交流、碰撞、反思的过程中,完善对问题的看法,产生新观点、新智慧、新知识、新积淀、新资源。这样通过网络,教师们与专家、与名师面对面,使得他们之间的协同工作、共同学习、互动对话变得充分便捷。
 
    在线下:学校从上海师范大学请来了全国信息化教育专家黎加厚教授,一场“迈向明天的数字化课堂教学变革”的讲座,给老师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,更以头脑风暴式的洗礼开启老师们信息化教育的一扇窗;邀请省市教学能手胡青云、吕萍老师做“信息环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”报告,让老师们看到了打开信息化教学“百宝箱”的钥匙;邀请了市电教馆的专家,就信息化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,借助信息化实现学生自主探究、高效学习,实现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等进行了培训。
 
    从这一刻起,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,教师原有的不适应将不断地被解构,被消除,被更换,而整合为新的角色。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教育技术、教学技术的改善,而是在人生观、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中所焕发出的教育影响力的提升。教育信息化为这种提升提供了梯子,搭建了平台。
 
    3.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培训机制
 
    为了使全体老师主动参与到专业提升中来,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,在教学过程中感悟课堂的生命力和再生力,我校建立“三会两论坛”长效机制。
 
    教学碰头会:年级组每月进行一次教学碰头会,年级组教师共同就教育教学工作展开讨论,剖析成绩不足,归纳成功经验,研究改进策略,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。
 
    学科联动会:每两周举行一次学科教学研讨会,以教研组为核心,学科之间开展小型教学专题或者问题的研讨,以达到“互享互研,资源共享”的目的,从而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交融。
 
    备课研讨会:每周进行一次,重点为思路理顺、概念诠释、归纳扩展。
 
    “两论坛”即课改论坛、班主任工作论坛,针对老师每天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突发性或典型性问题,怎样采用教学机智进行即时解决进行交流,立足于“议”。
 
    三、信息化改变学校发展模式
 
    一所好的学校要给予学生以梦想,没有梦想的教育,也就没有什么意义,好的学校不应该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,而应该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和现代公民的摇篮,好的学校不应该是束缚师生自我成长的牢笼,而应该是师生展示才华的舞台,是校长、教师、学生实现自我价值、不断体验成功的乐园。学校以“数字人文”为旗帜,不断拓展着教育的边界,改变着学校的发展模式。
 
   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,王村教育一度陷入低谷,中学教学质量不高,师生屡有冲突,小学就读人数锐减,优秀生源严重流失,家长舍近求远,把孩子送到城区上学,王村的老百姓对王村教育彻底失去了信心,失去了耐心……
 
    2012年8月,我调任王村,担任王村中学校长、书记和王村教委主任。上任最初的两个月,新领导班子面向广大教师广开言路,征集“良方”,先后调整了班子分工,实施了中层竞争上岗,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,实施“暖心工程”,广大教师奔走相告……机制一变满盘活,种种措施重新激活了蕴蓄在老师们身上的巨大能量,老师们拣拾起曾经失落的职业梦想,走进一个全新的校园,去实现自己最初的教育梦。
 
    学校要打“翻身仗”,最主要的是要牢牢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,我们确立了“以创新应用带动学校教育变革” 破解王村教育难题的发展思路,决定用未来三年的教育经费建设一流的教育信息化环境,以信息化让王村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!
 
    学校投资73万元建成四个微机室, 装备360台学生用平板,为每个班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,配备了迷你无线掌中宝键盘, 改造校园网,架设一流品质的校园云平台,引入云终端。
 
    2013年是王村教育的转型年,那2014年就是王村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年。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;新上高标准的录播教室;电子白板更新为70英寸的智能触控一体机;起始年级开设BYOD(Bring Your Own Device)信息化学习班,搭建“魔灯”平台,尝试个性化作业,实践 “读、练、讲、理、测”教学五环节,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学科“翻转课堂”教学。9月18日,学校“课堂翻转”教学改革经验在淄博市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会上作汇报交流,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。
 
    幸福是目标、幸福是过程、幸福是享受,我们要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体验到幸福,让教师在工作中享受到幸福,让教师带着幸福感做教师,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,那就是使得教育教学变得精彩,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嬗变,变得会追求幸福,享受幸福。这样的教育将会是一种创造,是一种享受。
 
    一路走来,冷暖自知。王村教育在阵痛中蜕变,在蜕变中涅槃,2015年远离三年前转型伊始的阵痛和思索,三年后将在化蛹为蝶后再次出发。


《周村区王村中学罗维玉校长写的《塑造面向生活的教育》》
来自[七教网www.qijiao.net]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 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  友情链接
   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
   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管理登录 | 
    Copyright© 2010 - 2024七教网_教师之家_淄博教师网_山东教师网_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生活水平!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果不慎侵犯了您的利益,请与站长联系(微信zibojiaoshi),我们会立即删除!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鲁ICP备15037360号-2